Claycomb
Last updated
Last updated
**氢键(hydrogen bond)**是一种相对较强的分子间或分子内相互作用力,它发生在一个带有部分正电荷的氢原子(通常与强电负性原子如氧、氮、氟相连)与另一个具有部分负电荷的强电负性原子(通常是氧、氮或氟)之间。氢键在水的物理性质、蛋白质和DNA的结构以及许多化学和生物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。
形成条件:
氢键的形成需要一个氢原子与一个强电负性原子(如氧、氮或氟)通过共价键结合。这会使氢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。
同时,还需要一个邻近的具有未成对电子的电负性原子(例如氧、氮或氟)作为氢键的受体。
例如,水分子(H₂O)中,氧原子通过其未成对电子与另一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形成氢键。
电负性差异:
氢键的强度依赖于参与氢键的原子的电负性差异。电负性大的原子(如氧、氮、氟)强烈吸引电子,使氢原子部分带正电,而形成氢键的原子带部分负电。
氢键的强度:
氢键比典型的范德华力(如偶极-偶极作用力)要强得多,但比共价键和离子键弱。氢键的强度大约在5到30千焦每摩尔之间,具体取决于参与氢键的原子类型和环境。
在液态水中,氢键是不断形成和断裂的,平均持续时间仅为几皮秒。
水分子中的氢键:
水(H₂O)是氢键最经典的例子。每个水分子中,氧原子和氢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,氧原子带部分负电,氢原子带部分正电。由于这个原因,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与另一个水分子的氧原子形成氢键。
这种氢键使水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,例如高沸点、高比热容和高表面张力。水的液态状态主要是由于这些氢键的存在。
DNA中的氢键:
在DNA的双螺旋结构中,氢键在碱基对(A-T 和 G-C)之间起到关键作用,维持了DNA双链的稳定性。腺嘌呤(A)和胸腺嘧啶(T)之间通过两个氢键相连,而鸟嘌呤(G)和胞嘧啶(C)之间则通过三个氢键相连。
这些氢键使DNA链可以被解开(如在复制或转录时),但同时也能在正常条件下保持稳定。
蛋白质中的氢键:
在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中,氢键在维持 α-螺旋和 β-折叠片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。氨基酸之间通过氢键相互作用,帮助维持蛋白质的形状,确保它们能够正常行使功能。
物质的物理性质:
氢键使得水具有异常高的沸点和熔点,与其他相似分子(如H₂S)相比,水的沸点远高于预期值。这是因为氢键需要大量的能量才能打破,从而使得水能够保持液态状态。
冰的密度低于液态水,因为在固态时,水分子的氢键排列成更规则的晶格结构,导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。
溶解性和溶剂作用:
氢键在许多物质的溶解性中起到重要作用。例如,极性分子(如乙醇)能够溶解在水中,是因为它们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。
水作为“万能溶剂”主要归功于它可以与许多其他极性分子形成氢键。
生命体系中的重要性:
氢键在生命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,维持了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和DNA的双螺旋结构。它们同时参与了酶的催化过程和分子识别过程,决定了许多生物反应的高效性和专一性。
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,虽然比共价键和离子键弱,但比范德华力强。它在水的物理性质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(如DNA和蛋白质)以及化学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氢键的形成依赖于电负性差异较大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,使得这种键成为许多自然现象和生命过程的基础。
许多类固醇激素在细胞核内的转录水平上改变细胞功能。这是类固醇激素发挥生物学效应的一个关键特征。
脂溶性:
类固醇激素是脂溶性(脂肪可溶)的,这意味着它们可以轻松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层。与水溶性激素不同,水溶性激素需要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,而类固醇激素能够进入细胞,并与细胞内的特定受体结合。
与细胞内受体结合:
在细胞质或细胞核内,类固醇激素与特定的细胞质或核内受体(如糖皮质激素受体、雌激素受体、睾酮受体)结合。这些受体通常是核转录因子,并且通常与伴侣蛋白结合,保持其处于不活跃状态。
激素-受体复合物的形成:
激素与受体结合后,受体会发生构象变化,导致其从伴侣蛋白中解离。激素-受体复合物随后进入细胞核(如果尚未在那里),并与DNA发生相互作用。
转录调控:
一旦进入细胞核,激素-受体复合物会结合到特定的DNA序列上,这些序列被称为激素反应元件(HREs),位于靶基因的启动子区域。
这种结合可以激活或抑制特定基因的转录,从而导致新的蛋白质合成或现有蛋白质的下调。
类固醇激素受体充当转录因子,通过招募共激活因子或共抑制因子,直接影响基因的表达,这些因子有助于或抑制转录机器(如RNA聚合酶)与基因的结合。
基因表达与细胞反应:
这种基因激活或抑制的结果是细胞内蛋白质组成的改变,从而导致细胞功能的变化。根据激素的不同,这可能会影响多种细胞过程,如代谢、细胞生长、免疫反应、生殖过程等。
皮质醇(糖皮质激素):调节与炎症、免疫反应和代谢相关的基因。
雌激素:控制与女性生殖器官发育、月经周期调节和骨骼健康相关的基因转录。
睾酮:影响与男性性别分化、肌肉生长和红细胞生成相关的基因。
醛固酮:调节控制钠和水平衡的基因,影响血压调节。
类固醇激素通常通过进入细胞、与特定的细胞内受体结合,然后直接与细胞核中的DNA相互作用,调节靶基因的转录,从而改变细胞的功能。这一过程比其他信号通路要慢,因为它涉及基因表达的变化,这些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转化为功能性结果。
胆汁酸(Bile acids) 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类胆汁成分,主要负责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。胆汁酸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乳化作用将脂肪分解成更小的颗粒,增加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,从而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。
胆汁酸主要来源于胆固醇,并在肝脏中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转化而成。根据其结构和功能,胆汁酸可以分为几种类型:
初级胆汁酸(Primary bile acids):
主要由肝脏合成,包括两种主要的胆汁酸:
胆酸(Cholic acid)
石胆酸(Chenodeoxycholic acid)
这些胆汁酸是从胆固醇中合成的,并通过胆汁分泌到胆囊和小肠。
次级胆汁酸(Secondary bile acids):
初级胆汁酸在肠道中受到肠道菌群的作用转化为次级胆汁酸。常见的次级胆汁酸包括:
脱氧胆酸(Deoxycholic acid):由胆酸转化而来。
石胆烯酸(Lithocholic acid):由石胆酸转化而来。
次级胆汁酸对肠道细菌有一定的影响,并在促进脂肪消化的同时也参与了肠道的微生态平衡。
脂肪的乳化:
胆汁酸的最重要功能是通过乳化作用帮助消化脂肪。在小肠中,胆汁酸与食物中的脂肪相互作用,将大脂肪颗粒分解成小脂肪滴,从而使脂肪分子暴露出来,增加胰脂肪酶的接触面积,帮助脂肪的消化。
胆汁酸形成的微小脂肪滴还能够促进脂溶性维生素(如维生素A、D、E、K)的吸收。
胆汁酸在脂肪吸收中的作用:
胆汁酸不仅有助于脂肪的乳化,还参与了脂肪的吸收。它们通过形成胶束(micelles)与脂肪酸、甘油、脂溶性维生素结合,帮助它们通过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。
调节肠道功能:
胆汁酸在肠道内通过调节肠道的酸碱度、参与消化酶的激活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机制,间接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。
次级胆汁酸具有抗菌特性,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物的平衡。
信号传导和代谢调节:
胆汁酸不仅参与消化,还作为激素在体内发挥信号传递作用。它们通过与核受体(如FXR和TGR5受体)结合,调节代谢过程,影响糖脂代谢、胆固醇代谢和肝脏功能等。
胆汁酸还能够调节胆固醇的合成和转化,降低体内胆固醇水平。
胆汁酸的肝脏循环:
胆汁酸在肠道内起到乳化和吸收脂肪的作用后,会被回收到肝脏,重新利用。约95%的胆汁酸通过肠道被回收,再通过肝门静脉返回肝脏,完成循环。只有约5%的胆汁酸会被排泄出体外。
胆汁酸的合成与分泌:
胆汁酸的合成从胆固醇开始,经过多步骤的酶促反应生成初级胆汁酸。这些胆汁酸通过肝脏分泌到胆汁中,并储存于胆囊中,待进食时分泌到小肠。
肠道中的转化:
胆汁酸在肠道中会受到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转化为次级胆汁酸。肠道中的菌群能够改变胆汁酸的结构,产生不同的胆汁酸类型,这些转化过程对于维持肠道健康和脂肪吸收至关重要。
肝脏的再吸收与排泄:
在小肠,胆汁酸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,然后通过肠道门静脉回到肝脏。肝脏会重新分泌胆汁酸以供消化使用。大约95%的胆汁酸会被肠道回收并循环使用,而剩余的5%会被排泄到粪便中。
胆固醇代谢:
胆汁酸的合成是从胆固醇开始的,胆汁酸的合成可以帮助降低体内的胆固醇水平。因此,胆汁酸的代谢与胆固醇的代谢紧密相关。
肝脏疾病:
胆汁酸代谢紊乱可能会导致一些肝脏疾病,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(PBC)和肝硬化等。胆汁酸的异常积累会损伤肝脏组织,影响肝脏功能。
胆石症:
胆石是由胆固醇或胆汁酸盐在胆囊中形成的结石。胆汁酸在胆囊中浓缩过多可能促进胆石的形成。
肠道健康:
胆汁酸的异常水平可能会导致肠道疾病,如腹泻、便秘或炎症性肠病(IBD)。过量的胆汁酸进入大肠可能刺激肠道,导致腹泻。
胆汁酸替代疗法:
对于一些因肝胆疾病或手术失去胆囊的患者,可能需要使用胆汁酸替代疗法,以帮助消化脂肪和吸收脂溶性维生素。
胆汁酸受体激动剂:
在治疗代谢性疾病(如非酒精性脂肪肝、2型糖尿病等)中,药物如胆汁酸受体激动剂(如TGR5和FXR受体激动剂)已显示出一定的疗效,它们通过调节胆汁酸的信号通路,帮助改善糖脂代谢。
胆汁酸(Bile acids) 是由肝脏合成的关键消化物质,主要功能是促进脂肪的乳化、消化和吸收,同时还调节胆固醇代谢和肝脏功能。胆汁酸不仅参与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,还通过信号传导调节体内代谢过程。胆汁酸代谢的紊乱与多种疾病相关,包括肝脏疾病、胆石症和肠道疾病。